最近一个很火的短视频中描述了“第一快乐”与“第二快乐”,这里的“第一快乐”与“第二快乐”具体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相信大家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就不重复描述了。
谈一谈快乐这个关键词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直快乐的人,也没有一直不快乐的人,很多人都处在中间态,即正常的情绪反应,有喜怒哀乐。一直快乐和一直不快乐的人都属于某一部分的群体或者特殊群体。
过去发生的事情,发生在过去的时间点,不管你如何看待,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每个阶段回看过往的事情,可能每一次的感受与体验都不一样。
有可能我们处在低谷时,过往发生的一切,可能会让我们感觉到更悲伤……
有可能我们处在自我接纳度最高的时候,过往发生的一切,可能我们会定义成这些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存在……
有可能有些人的面对方式就是拒绝看待过往发生的事,我们可以理解为当事人启动了回避机制。
有可能有些人的面对方式就是重复经历与体验过往事件所经历的情感与体验,我们可以理解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
每个人的反应都不一样,个体有差异,但是,大部分人都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假设过往发生的一切确实是不理想、自己有受到伤害、不合理……的,人们可能在时间这个庸医的疗愈下,
有些人接受了过往所发生的一切,把一切变得合理化,好让自己坚定不前的往前走。
有些人曾没忘记,但也曾未提起,但心里一直记得,艰难时,想起过往经历的一切,喜悦时感慨过去所经历一切。
有些人选择了把目光放在当下或者未来,把所有的精力全部用在了当下。
……
同样的一件事情,每个人的面对方式都不一样,有些人选择接受,有些人选择表面接受但心里不接受,有些人选择不接受……,无论何种方式,我们在过往事件所经历的感受与体验,不同阶段看,有时候,我们会感受到快乐(看开了,所以放下了的快乐),有时候,我们会感受到悲伤,因为过往所经历的一切就是悲伤的,所以,无论我们什么时候提起,那都是悲伤的。
个体受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心智成熟水平的影响,面对人生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件事情,对于A来说,非常容易处理,并且每次处理完都会很开心,对于B来说,ta感觉到非常难,因为这是ta曾未遇到过的问题,所以ta感觉到的是不开心。于是B请教ta的好朋友C,C帮助了B,B妥善处理完事情,完成的时候,B是开心的,有可能还是双倍的快乐,因为ta感受到了好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同时ta对ta完满的解决事件,也感到开心。
我们的快乐与不快乐,是建立在我们的认知基础上的,如果我们所面对一切会让自己自恋受损、身体受伤、心理伤害……,我们的感觉是不快乐的。如果我们所面对的一切会让自己有所获益、感觉很好、有所成长……,我们的感觉是快乐的。同样的一个事件,有些人在其中看到积极快乐的一面,有些人在其中看到了负向悲观的那一面,有些人没有情绪,只是客观的看到了这个事件……
所以我们所说的快乐与不快乐,其实是一种认知选择。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事情,每一种不同的选择可能都会导向不同的情感体验。有些人更愿意乐观的看待,因为这个选择会让自己感受很好,有些人可能会选择客观的看待,因为个体不想有那么多的情感体验。有些人可能只是习得性反应,在不自知的情况下,选择悲观的去看待。
关于快乐与不快乐,就像你描述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一样,没有完全外向的人,也没有完全内向的人,很多人都是中间态,就是既有内向的那一部分气质,又有外向的那一部分气质,有些人可能偏外向多一点,有些人可能偏内向多一点。快乐其实也是一样的。
关于快乐的排序
比如A一天当中经历了很多事:
1、领导告诉ta升职了
2、出门赶车刚好赶上了车
3、自己帮助了某人
4、别人帮助了A,解决了某个难题
5、心仪的大餐,今天刚好吃上了
……
如果这些事件当中,都是让自己感到快乐的,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说这些都让我感觉很好,感觉很快乐!但不会去排序,不会去排列哪一件事情是第一快乐!哪一件事情是第二快乐!
也许,我们会常常听到有人可能会描述我最快乐的事情,这里的最快乐的事情之一是建立在对比之下的,如自己曾未体验过的、情感体验印象非常深刻的……,而这里的“最”会因人不同而有差异,所以个体感受到的快乐只属于个体,无关其ta人。
无论我们经历事件的大小,我们感受到快乐的感觉激活的脑区或者启动的脑回路都是一样的,有可能并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说一定要有什么区别,只是个体选择了这样的一个描述方式。之所以选择了“最”,是因为你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这件事情上,所以这件快乐的事才显得如此不同。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快乐可以是被个体定义的。因为这份快乐的感觉是属于当事人自己,且只属于ta自己。
真的快乐吗?是还是不是,还是无感
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真的就快乐吗?
孤独,是人一生永恒的主题,面对孤独这个主题,也许没有人是一直快乐的,也没有人是一直快乐的,就像前面所提到的,每个阶段看,感受与体验都不一样。
作为个体,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只要具有社交属性,就必定会和ta身处的这个环境当中的人去互动(因为人都被需要或者需要,来体现自己价值与意义)。只要是互动,不可避免的会有冲突,这个冲突可能是内心的冲突,也有可能是外部事件的冲突。起冲突的时候,有可能就会出现除快乐之外的其它很多的词汇了,具体因人而异……
不回头看,就真的快乐吗?
面对事情,最理想的处理方式,会承认客观现实的存在,有可能每个人面对的方式不一样,有些人选择在过往经历的事件当中找到积极一面,有些人选择看到现实,有些人选择放下,有些人选择无视……
无论你用什么样的方式面对,发生过的事件,它就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不回头看,我们可以理解为回避机制,因为个体不能承受事件所带来的伤害或者说已经超出了ta的心理承受范围。
不回头看,我们也可以理解,承认了客观事实的存在,但是我选择了把目光放在当下,感受与体验当下的每一个时候。
不回头看,我们可以理解为,时间这个“庸医”让人忘记了很多事情,因为个体面对眼前的事情都来不及,哪还有别的时间去思考过去……
……
旁观者视角,看别人的故事
我们可能会对某一条消息或者某一个视频有很深的感触,如视频,每个人视频中看到的,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那一部分,每个人都不同,有些人看了很感动、有些人看了很佩服、有些人看了很难过……,
就如电影一样,电影院上映的电影,一百个人观看,可能会看出一百零一部电影的感觉。
所以我们在视频中的所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有可能跟这个故事无关,只是这个故事的呈现,你在这个故事中可能看到了自己最想看到的那一面。如对人类美好品质的期待与歌颂……
如果我们真的需要看别人的故事,我们可以听当事人描述ta自己的人生故事,因为只有当事人描述的ta的想法与看法,那才叫上做完整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