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老师说,“快乐是人生的最终价值。”那么,快乐是个什么东西?
李银河老师认为,“快乐是人的一种感觉、一种心境,包括三个方面:肉体快乐、人际关系快乐、精神快乐。”
钱钟书先生说,“快乐在人生里,好比引诱小孩子吃药的方糖,更像跑狗场里引诱狗赛跑的电兔子。”
芸芸众生的头顶上,不一定是璀璨的星空,却无时无刻都盘旋着无数的心动。心动即意动,意动即五脏六腑动、血液动、能量动、激素动、多巴胺动、生物电流动……。在微观物理学看来,这都是组成人体的一个个粒子的运动而已。但对于不同的个体,不同的运动方式,会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即有快乐、不快乐之别。
有人说,还有个平和的中间态。其实,平和也是快乐的一种,甚至是世俗众生最高等级的快乐。中医就认为平和体质是最健康的状态,以致于快乐得让人忘掉了肉体。以佛家修行为例,寂静就是一种快乐,佛家语为喜乐。佛家喜乐的基础,就是抛掉世俗虚幻的压力,最起码的成就也得能摆脱“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束缚,不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的缠绕。
想一想,也真是。对我们普罗大众来说,人生在世除了“六根六尘”之外一无所有了,其他的身外之物都是刺激“六根”引发“六尘”的媒介而已。我们大多数人所谓的快乐,也不过是“六尘”罢了。我们平常所认为的快乐,大多数都是“六根六尘”的刺激性“伪快乐”。
窃以为,从根本上来说,快乐是精神的平和、心灵的安宁。“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是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见钱钟书先生《论快乐》)
对每个人来说,快乐的感觉,没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只是我们获得快乐的方式,以及快乐的程度。即,通往平和、安宁的道路不同,以及平和、安宁持续的时间长短、感觉强弱不同。
有的人做了一件他认为很快乐的事,常常会念念不忘,因为那种感觉让他很舒服;而有些事,做的时候感觉很舒服,事后很快就忘了,甚至会感觉挺无聊,因为不能持久地带来平和、安宁的愉悦感。
如果你犯罪之后而不会内心不安和愧疚,那犯罪对你来说就是快乐的。“有最洁白的良心,跟全没有良心或有最漆黑的良心”(见钱钟书先生《论快乐》),对于快乐的效果来说,没有什么不同。
比如,我们有时会在电视里看到,有些犯罪人面容平静、毫无愧疚,那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对的。这可能是因为社会有些不完美的地方,让他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理所应当的感觉,比如他认为杀人是为了替天行道。这当然是他的心智出现了问题,心理发生了不同于常人的变态,但他自己意识不到而已。他意识不到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体,他的理性认识也有局限、也不一定公平,他无权去剥夺别人的生命,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快乐。
再比如,有些具有偏见的人,他就是认为“非我族类,皆当诛之”,他认为有些人就是披着人皮的低劣动物,就是应该被灭掉,才能让他感觉好点。这里面有文明文化、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差异,但他沉浸在自己的“三观”里,就是认为你有罪该杀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做就会很难受,付诸实施了就感觉很快乐。
而食与色,对我们饮食男女来说,就是最基本的获取快乐的方式,但这种快乐往往也是最短暂的,需要反复重复来进行刺激。
有一个知乎性爱达人说,“性更多地是一种放松方式。有时候,生活工作很累,就会很想来一炮,……在某个时段,感觉自己激素升高,甚至会有点注意力分散,所以要把生理需求解决掉”。这段话可以理解为,她是通过性来解决身体不爽、心情烦躁等一些问题,从而抚平不安、获得心情平静。
但也有的人,能从肉体的痛苦中获得快乐,比如苦行僧,这种修行可以让他平和、安宁;有的人,一箪食,一瓢饮,也不改其乐,这是精神的胜利、深层次的快乐。这种快乐方式一旦形成,往往是最稳定、最长久、最深彻的。
那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获得快乐?这个问题很严重,这是要问我们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了。答案就在于,你可以欺骗全世界,永远欺骗不了自己的心——对你做的事,你的心感觉平和、安宁吗?
很显然,每个人获得平和与安宁的方式,根源上来自于TA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的“三观”自觉不自觉地服从于、趋同于社会总体的“三观”——追求合群、认同、归属,并由此感觉充实、快乐。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社会是由无数的个体组成,由此也需要无数不同的获得快乐的方式。“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姹紫嫣红才是春天”,千篇一律、一模一样的人生是可怕的,也是不稳定的。在唯金钱、地位为单一衡量标准的社会里,人真的会感受平和与安宁吗?真的会快乐吗?所以,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价值观多元的社会,价值多元会更多地带来内心的尊重,比如父母尊重孩子的选择,而孩子会有更多的价值感,从而带来心灵的平和、安宁,而不是性格的偏激、暴躁。
记得某档电视娱乐节目中,曾经邀请了一个国家的儿童唱诗团,这些孩子年龄从几岁到十几岁不等。主持人询问他们人生理想时,答案是公交车司机、消防员、老师、医生、护士、餐馆服务员……五花八门。很多答案,在有些父母眼里,是拿不出门去的,会感觉自己的孩子很low。但我们看到,在这些孩子谈到他们的人生理想时,脸上的光芒让人动容。这种光芒,无疑就是快乐。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生就是心理、意识、精神、灵魂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个人英雄化之旅。快乐亦如是,这就是快乐的意义。
快乐是价值感、意义感,是精神的、灵魂的,它可以自主,也许是自欺。钱老认为,能一贯抱持这种态度的人,是大哲学家,也是个大傻子;这有点矛盾,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人生观开的玩笑。无疑,钱老是自主的、智慧的、快乐的。
快乐是自主的,关键看你能不能自主。如果总是被各种想法、别人的观点、外在的事物所驱使、所奴役,灵魂不得自由,快乐无从谈起。那些low之又low的刺激最多只是人生的调味品,经常吃小心会坏了脾胃。我们老祖宗认为,脾胃属于五行之土,是万物生长的根基。调养好的脾胃,是养生之本。但脾胃也受人心意识之调控,好的思想意识就是人生智慧。有智慧才有本我,有本我才有快乐。
快乐这块方糖,引诱着我们不断创造、不断突破,不断改变不合理的地方,不断调适我们的身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就是由快乐引导、并不断改变快乐方式的世道人心之流动。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人的灵魂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更多地感受到价值虚无、意义丧失,更决绝地追求浮于表面的刺激性“伪快乐”——吃得更好、玩得更嗨、装得更吃力,把刺激当作存在感,而心灵没有了持久的平和与安宁。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的时代。在日益扁平化的社会里,我们看到了无数越来越“凭心而行”获得平和、安宁的真正快乐的方式,并亲身参与其中改变着、创造着……。
而我们,只需做好自己,快乐必将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