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生活由大大小小的事件构成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对于许多人来说,应付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就可以了,所以,很少去思考“生活”本身,更很少去思考生活所呈现出来的意义,也就不大去关心不同的事件背后隐藏的那些“异相”。
何况,任何事件在发生的时候,其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以后才能显现,或者完全被另外的事件淹没,没有人会再想起来,包括当事人任何事件均会有起因,也可能会从这件事引发出另外的事,或者会形成更大的连锁反应。
就像“蝴蝶效应”,但是,多数人的认知永远停留在事件本身,更多的是关注其形成的新闻效应,很少由此即彼去探究这些事件涉及到的更为深刻和广泛的社会性,更不要说去挖掘其中蕴藏的文学性所以,作家要具备的综合素养就必须是多层面的。
也就是说,要具有从事件性(新闻性)联系到生活性,再从生活性进入社会性,最后上升和提炼出文学性的能力,而且,不仅仅是在思想认知上,还要在文字表达上也就是说,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发生的事件(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综合判断。
从这一点上,梅钰很显然已经具有了强烈的文学意识。
《十二个异相》可以说是从十二个事件写起我们经常强调一个作家的“现实主义观”和责任感何为现实?我以为,“现实”不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价值概念于文学而言,“现实”应该是作者站在时下回顾历史,关注当下,表达未来的一种价值判断和哲学思考。
所以,任何作家在面对当下发生的任何事件时,如果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停留在事件产生的“新闻性”上,那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与文学无关一个作家,面对“事件”应该像警察面对案件,要从现场寻找任何可能与“事件”有关的蛛丝马迹,然后一点点儿,一丝丝儿地剥开、还原,回到“本质”。
而且,一个作家还要比警察破案多走一步那就是,不只是思考事件发生的原因,找到“凶手”,更重要的是要思考产生“案件”的原因,思考“凶手”成为“凶手”的原因等等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一个作家的价值才得以体现在生活与文学的关系中,如果一个作家不具备“批判性”,不承担“批判”责任,这样的作家存在意义是不大的。
简单说,《十二个异相》写了十二个故事,这十二个故事呈现了当下社会中并不鲜见的“异相”,比如,“众筹”,“婚外恋”,“网络游戏”,“离婚”,“拆迁”,“绑架”,“白血病”等等,与这些“异相”相关的,还有“小三劝退师”,“网络杀手”。
每一篇小说所写的事件,对于我们来讲,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说有点司空见惯,但是,梅钰将这些“事件”变成了小说,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梅钰的责任感和文学胆识在十二篇小说的表现上,梅钰都有着自己的设计,这是小说的表现形式。
对于中短篇小说来讲,“设计感”是很重要的,因为,中短篇小说不能够像长篇一样去铺排,去渲染,而是需要迅速切入,快速推进,戛然收尾这是需要一定功力的关于这一点,我曾在一篇评述梅钰小说的表现力的文章《生活编织的网和艺术的抽丝剥茧》中有过阐述。
但是,我认为,再好的表现手段都是为了呈现作者的“思想”而存在在《异相》,作者借主人公的心理讲道,“人心,更容易生出异相”这似乎是没有错的,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所有的“异相”确实是由心而生但是,“心”并不会无因无缘地产生异相。
是什么让心生异相?梅钰在一次次关注中发现了什么“异相”,这才是我们需要思考,需要面对,需要直视,需要拷问的《大寒过后》写了一家人因为儿子小勇被撞成了“植物人”,无底洞一样的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异相”顿现。
如果小说只是围绕救治小勇,一家人面对的困难和由此产生的矛盾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梅钰植入的是“众筹”这种在近几年出现,并流行于社会上的“异相”如果只是用“众筹”体现人群对于一个困难家庭的关爱,无疑会是温暖的。
但是,梅钰笔锋一转,写了围绕在小勇一家周围的人,在看到“众筹”产生的巨大“力量”后内心产生的“异相”,开始质疑,开始攻击,开始投诉,开始“道德绑架”人性在这异相中被剥开,让承受着痛苦的家庭承受更大的伤痛。
也让我们看到母亲,小说的主人公兰英身上的母爱是人类希望的最大“异相”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影子在死神对面》和《红色曼陀罗》这两篇小说对人性的拷问很有力度父亲是一个卑微的修表匠,母亲和妹妹身有残疾所以,从小,贫穷是烙刻在李正骨子里的。
他需要改变,在他考上大学需要拿出一笔在他们家是巨款的时候,他自己去想办法“除了身体,我没有什么是可以预支的”,在献血的时候,他因此被房地产公司的董事长穆小雯聘任到公司故事就这样一步步展开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当下,当整个社会将“富有”放大后,“贫困”就必然被当成一种无药可救的病,必须摆脱“贫困”才能活得像个人。
但是,当一个可以修好“病”表的父亲不能给儿子富有时,当一个正常的人还不具备“富有”的条件和能力,却又必须面对这一切时,也许只剩下“出卖”和“报复”这篇小说就是揭示着这样的“异相”当李正终于明白,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因为自己身上稀缺的血型可以救另外一个的时候,他崩溃了,他开始疯狂的报复。
他的报复产生了作用,但是,也把自己逼入绝境小说里提出一个命题“一颗贪婪的心能让我们得到什么保障?”是啊,当贪婪变成“病毒”的时候,一个人无救,一群人无救,一个社会无救这是一种批判,这也是作家的思考和责任!
《红色曼陀罗》很有设计感,但这不是这篇小说给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我认为,在这篇小说里,梅钰提出的是“敬畏”的缺失带给人类的灾难“中学生方浩文被杀”有人被杀就一定要追查,要破案,要找出是被什么人杀的?最后的结果,方浩文自己设计了自己的死亡!
方浩文通过网络发话说“生活,有时比黑暗还要黑暗”他是一个差等生,“总不守纪律,逃学、旷课、玩手机、屡教不改”,差点被学校开除,这诸多因素加在一个中学生身上无疑是可以让他找不到方向的但,这些并不是让他放弃生命的原因和理由。
实际上,是这一些因素,加上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形成的认知,以及面对他认为的“欺骗”——女同学安雨不是处女——综合的力量让他在没有确立生命观的时候已经放弃了对生命的敬畏正如小说中写道的,“他们的思想同这开放包容的时代一样,又清纯又腐败,又光明又变态。
”什么是罪恶?有一种罪恶肯定是放弃对生命的敬畏,这种放弃会有两种结果,杀死别人或者杀死自己!方浩文选了杀死自己但是,还有另一种残酷,支持方浩文自杀过程的是一种叫“红色曼陀罗”的网络游戏,而这个网络游戏的顶层设计人竟然是一开始就介入调查的警察周小维的儿子。
周小维的儿子不是杀死方浩文的直接责任人,但是,整篇小说给我们的拷问就是,究竟是谁杀死方浩文的是方浩文自己?是的!是实施“任务”的刘琰伟?是的!那么,周小维的儿子周小舟呢?那么,整个网络世界呢?那么,整个现实世界呢?。
在《另一种真相》、《劝退》、《指尖花开》、《绑架》、《玫瑰滋味》、《遇见》等小说里,都涉及到了“婚外恋”“小三”,也就是背叛然后也就有了谋杀和被谋杀,报复和被报复,伤害和被伤害在《遇见》中,作者引用了雨果的一句话“世界上最高贵的复仇是宽容”。
这句话好懂,这个道理好懂,但是,真的好懂吗?许多人想要真相,但是,有真相吗?找到真相后能面对吗?实际上,许多的人在生活中首先失去的是自我一个全新的世界来临时,开始肯定是空虚的无数的人从来就没有发现这种“空虚”,以至在生活中一直让自己“空虚”着,直到“危机”来临。
是什么毁了婚姻?是什么毁了信任?是什么毁了自我?《十二种异相》呈现了诸多的思考梅钰通过这些“异相”告诉社会,告诉人们,社会观念的整体改变和每个家庭、每个人面对具体变故,逼出来的是人的生活和生命的改变,在应对改变的无奈时也会被逼出行为和意识的改变,这种改变在处处碰壁后会被扭曲,这种扭曲会对人的生命产生再次改变,可能就是毁灭和被毁灭。
社会总是异想纷呈,人生也总是异想纷呈每一生命可能都是异相,但是,我们应该有如何的呈现?读《十二种异相》肯定能激发思考!(梁生智)梅钰,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山西文学院签约作家,山西省“三晋英才”,作品发表于《山西文学》《黄河》《时代文学》《黄河文学》《海燕》等,曾获《黄河》文学奖,海燕人气作家奖等,著有小说集《十二个异相》。
梁生智,山西省定襄县人,资深媒体人、艺术学者,秀容书院博物馆馆长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报》《诗神》等全国各地文学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作品策划、翻译的《马可波罗游记》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并再版发行,后由香港商务印书馆改编为青少年读本在香港出版。
出版个人诗集《一个人的爱情》《今天已成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