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几年来,各地博物馆不少都建了新馆舍,观众观展体验也大为提升。在新馆建立后新老馆舍并用的不太多,这里就有浙江省博物馆。虽然没有新馆高大宽绰,但浙博老馆已成为浙江历史的一部分,这样一座建筑让它继续作为博物馆实在是最好的安排。
清代康熙皇帝曾经6次南巡,到达杭州时在孤山修建行宫。雍正时行宫改为圣因寺。之后乾隆年间,有一件重要文化活动是编修《四库全书》。书修成后制成7部,为便利南方学子观看,其中一部存放在圣因寺藏经阁改建的文澜阁中,这部《四库全书》也称文澜阁本《四库全书》。而在文澜阁修建140多年后,这座藏书楼要和浙博产生联系。
视觉中国供图1929年,浙江财政颇为窘迫,时任“浙江省主席”的张静江便想赶一把潮流,搞展销会推介浙江工商业,于是有了“西湖博览会”的动议。博览会选址在文澜阁附近,这场博览会比较成功,在推介工商业之外,还设有博物馆展览动植物、水产、矿场等。博览会落幕后,为使博览会展品能让公众永久参观,于是成立“浙江省西湖博物馆”,也就是浙博孤山馆区前身。后来,为扩充馆舍,文澜阁也成为西湖博物馆一部分。再后来,和早期成立的大部分博物馆一样,西湖博物馆经历了抗日烽火、迁址、复建。新中国成立后,西湖博物馆更名为浙江博物馆,1976年又改名为浙江省博物馆。
从西湖博物馆开始到1984年自然科学部分从浙博剥离成立浙江自然博物馆止,动植物、矿藏的展示一直是浙博一个重点,这在我国早期成立的博物馆中具有普遍性。在积贫积弱之时,在战争阴云笼罩之下,既需要用人文历史提振国人信心,又要用祖国物产启发国人科学思想。不过这部分功能大都为专门的自然博物馆和科技馆承载,以省市为名的博物馆更多叙述历史和文化。随着时间推移,浙博孤山馆区虽经扩建,仍不能满足展览需要,2009年武林馆区建成并投入使用。
现在的浙博基本陈列既有浙江历史、革命史,也有专项陈列如瓷器、古琴、漆器,还有针对具体艺术家的黄宾虹、常书鸿展览,当然文澜阁和《四库全书》以及著名的雷峰塔都有专门展览。
像全国许多博物馆一样,浙博也选出了10件镇馆之宝。这其中能看到浙江悠久历史,能欣赏到艺术杰作,还能体会到浙江民俗的丰富多彩。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是浙江次第出现的新石器时期文明。其中河姆渡文化约在今7000-5000年前,浙博镇馆之宝“双鸟朝阳”牙雕显示了河姆渡人的工艺水平。器物正面中间用阴线雕一组5个大小不等同心圆构成的太阳纹,外圆上端刻出火焰纹,两侧各刻有一只振翅欲飞的鸟。太阳和鸟似乎是先人的图腾。5000-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工艺则更为发达,浙博藏良渚玉琮四面用浅浮雕和细线刻神人兽面纹图像。神人头戴羽冠骑跨神兽,作为良渚文化的基本图像出现在良渚出土的各种玉器之上。浙博这件玉琮以它巨大的体积被称为“琮王”,它也成为这种纹饰最重要的代表物。
浙博藏有数量众多的历代古琴,其中以唐落霞式“彩凤鸣岐”琴最著名。作为乐器演奏即是它价值的体现,一定程度上也是文物保护的一种方式。所以每当浙博要奏响这些有几百上千年历史的名琴时,都是一场文化大餐。
雷峰塔出土的五代吴越国鎏金银阿育王塔,由纯银捶揲铆焊而成。塔身刻有以舍身为主题的4个佛本生故事和16幅佛传故事。这座塔是五代吴越国末代君主钱俶于北宋开宝五年营建雷峰塔时专为雷峰塔打造,据说银塔内置奉安“佛螺髻发”的金棺。由于佛塔并未被打开,其中供奉是否为“佛螺髻发”,暂时成为一个谜,引发观众无限遐想。而同样有故事的还有《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元代黄公望7年构思创作的这幅中国山水画巨作,其原藏家在弥留之际曾想将它焚化和自己一起去另一个世界。虽然被从火盆中抢出来,却断为两半,其后又辗转于皇室、民间,现在两部分一在浙博,一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传世名画中最有故事的作品之一。
浙博文物之众之精让观者流连,而走出展厅在浙博孤山馆区庭院中信步,也是在欣赏一件绝美建筑文物。游历过白堤和平湖秋月,再走进浙博领略文化之美,定能让你的西湖之行更有味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